新闻动态

张祖勋院士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发布时间:2024-07-28 来源: 点击量:[1291]

7月26日,湖北省科技大会在武汉举行,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武汉大学张祖勋院士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楼益栋教授、杜博教授获青年科技创新奖,武汉大学牵头项目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9项,另有参与项目获一等奖5项。

会上,张祖勋以“传承赓续先辈志,创新续写新篇章”为主题发表获奖感言。他说,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了64年的摄影测量与遥感科技工作者,既倍感庆幸荣光,也深受鼓舞鞭策,创新是自己科研之路坚守的密钥,也是教学之路遵循的准则,本次所获得的200万元奖金将再次投放到学院“教书育人奖”中,用于激励更多优秀的教师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他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据介绍,楼益栋、杜博获青年科技创新奖。楼益栋,长期从事北斗卫星导航增强定位理论方法、软件系统及应用研究,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北斗+地图”双高精校企联合实验室“武汉大学-百度地图北斗协同高精定位技术联合实验室”,成果已在华为终端等落地应用和技术转化,曾获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科技奖励(参与)。杜博,长期专注于视觉数据智能解译理论及应用研究,在机器学习基础理论、高维视觉数据智能解译方法、医学数据智能诊断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曾获2019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取得的技术成果服务于数字基建、医疗和国防等领域。

据悉,我校牵头项目获一等奖6项——

2个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孙蒙祥团队围绕植物发育生物学核心问题,潜心深耕十余载,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克服了单个性细胞操作的多项技术瓶颈,明确了双子叶植物中合子基因组激活事件发生的时间,揭示父母亲本基因表达与作用的规律;发现母本起源基因对受精和胚胎发生启动的调控作用;揭示了来自母体组织的母本信号在受精与胚胎发育不同阶段具有独特作用形式。对于认识胚胎发生调控机制,解析杂种不育,以及杂种优势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杨必胜团队围绕多平台点云到高质量时空信息的智能转化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原创了“广义点云”为核心的点云智能理论方法,推动了点云处理从“静态、可视、量测”到“动态、模拟、分析”的重大跨越,连续两届(8年)入选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重要前沿研究主题。成果在对地观测、深空探测、极地科学、全球双碳、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2个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卢亦焱团队围绕既有建筑物的性能提升,针对应用最为广泛的混凝土结构,发明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技术、U型钢箱快速加固技术、形状记忆合金-预应力纤维复材“主动”提升技术等,建立了系统的设计理论,解决了大幅度快速提升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的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提升既有建筑物抵御灾害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有力支撑“城市更新”国家战略中既有建筑物提质增效的实施。王欣宇、程波团队围绕全层皮肤修复材料开展研究和应用。国际上首次通过梯度复合材料结构调控技术实现了全层皮肤的仿生,通过有机-无机材料复合技术创建了微纳结构全层皮肤支架,发明了全层皮肤修复材料可控降解技术;率先通过生命体/人工材料多体复合技术,实现了全层皮肤修复支架的功能化,突破了皮肤功能重建的技术瓶颈。原创性成果解决了临床自体皮肤移植材料来源及移植效果差等难题,应用前景广阔。

2个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唐炬团队的成果聚焦气体绝缘装备故障诊断与绝缘性能保障技术,发明了绝缘故障特征信息高灵敏度感知技术,创新了绝缘故障多特征信息综合诊断技术,创建了绝缘状态综合评估模型与性能保障技术,实现了我国重大电力装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突破,有效减少了强温室气体使用量,对电力行业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巨大。姚宜斌团队的成果围绕复杂多元场景北斗精准可信定位需求,攻克了复杂环境大气精细建模、高并发海量数据处理、星地协同定位理论构建、跨业态泛终端服务等系列难题,构建了北斗星地协同位置服务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北斗高精度时空综合服务平台和多类应用场景终端,推动了我国北斗高水平规模化应用,加速了北斗应用融合创新。

(转载自武汉大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邮编:430072